一个妇产科医生眼里的生育故事

2021-07-03 17:55 来源:三联生活周刊 原文链接:点击获取

*本文为「三联生活周刊」原创内容

采访林志的由头是,在做“非婚妈妈”的稿件时,其中一位受访人提到,她身边有男性朋友同样关心这一议题,随后,她将林志介绍给了我们的记者。作为上海某三甲医院任妇产科的主治医生,林志对生育话题的关注与其职业经历高度相关。

在产科病房,林志看到过形形色色跟生育相关的故事。他很希望,在未来,那些想要生育的人能得到社会、政策和医疗上的支持、照护,而那些不想生育的人,则可以有充分的知识,保护自己免于受到意外的伤害。以下是他的口述:

采访 | 路雅

口述 | 林志(化名)

编辑 | 王海燕

成为一名产科大夫

我大学是本硕博连读,八年制,第4年就开始选细分的专业方向,我选的是妇产科,其实没什么特别的理由,非要说的话,是考虑到妇产科比较缺男生,未来职场上可能有优势。后来真的进了科室以后,才发现妇产科的确有些特殊,一是跟一些高收入的科室比起来,待遇稍微差一点,当然不是最差的;二是产科跟儿科一样,医患矛盾更多,因为涉及到孩子。

我们医院的妇科和产科没有完全分开,合在一起,是妇产科,全科室总共30多个人,会轮流到产科值班,一般分两组,我在的一组有五六个人。这个规模的人手其实很紧张,尤其是2016年单独二孩政策开始实施后,生育需求有过一段快速上涨的时期。

最高峰出现在2017、2018这两年,当时我们医院每月的分娩量在300人左右,多的时候会接近400人,需要从其他医院调医生来支援。最忙的时候,我们医院还采取过限号措施,每天最多接待20-30个产妇。原先,孕妇一般都是快生产了才到医院排队,或者不排队直接到医院生产,但那两年里,孕妇一般是从怀孕开始,就需要到医院建卡排队。

《北京遇上西雅图》剧照

我在产科病房见过各种各样的人生故事。比如单独二孩政策放开以后,有一个年纪蛮大的温州妇女,大约40来岁,因为前面生了两个女孩,一直想要男孩,就来生了第三胎。

还有一个生二胎的产妇,我记得也很清楚,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产妇,做的剖宫产。从医学角度讲,我们一般不建议有精神疾病的患者生孩子,毕竟遗传概率很大。但这个家庭,经济条件和文化层次比较低,观念也比较传统,因为一胎是女孩,家里非常希望要个男孩,同时国内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妇女生育并没有严格限制,所以她最后还是生下来了。

不过这样的案例并不多,一般都是从重男轻女思想比较严重的地区过来的。其实三孩政策还没有放开的时候,政策对三胎也比较宽容,选择三胎的家庭,一般都有离婚重组家庭的背景。

现在三孩政策已经正式放开了,但从一个产科医生的角度,现在的主要问题并不在于生不生三胎,而是能生到第二个孩子的家庭就已经很少了。我们在医院里能看到,在二孩政策放开后的第四年,也就是2019年,每个月的分娩量就慢慢从300多下降到200多,到2020年,已经下降到100多了。今年的个别月份,已经连100个都不到了。

从医学的角度,35岁以上属于高龄产妇,现在的产妇,不少人生第一胎时就已经接近高龄了,恢复两年后,再生二胎会比较困难。即使不是高龄,也要考虑经济问题,小孩的照护问题。

单亲妈妈与她们的权益

我是在正式工作过后,开始关注到非婚妈妈的问题的,因为医院每年都会接受一些没有丈夫的产妇。跟她们接触多了我会发现,她们的生活比主流的产妇更受影响,包括生育保险,孩子的出生证或户口问题,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不便。

现在最主要的是享受不到生育保险,而一般情况下,生育保险是单位提供的,可以用来报销一部分生育费用。这意味着,和主流的产妇相比,非婚妈妈从检查到住院到最后生产的费用,几万元全都要自己承担。而她们的家庭原本就比普通家庭的经济收入少,相对而言会比较困难。对那些真的因为经济问题没办法支付生育费用的非婚妈妈,我们作为公立综合医院,当然并不会拒绝接收,一般最后也有妇幼保健所的资金帮她们支付一部分。但这毕竟属于救济补助,我一直觉得,如果有跟普通产妇一样的直接福利政策保护这一群体,或许会更好。

另外,比如现在医学界比较提倡顺产,无痛分娩技术也在2019年就普及了。但无痛分娩的一般需要额外花费一笔钱,大约5000元左右。无痛分娩的费用不能在医保里报销(事实上生产的所有费用都不能在医保里报销),只能走生育保险报销,所以对不能领取生育保险的非婚妈妈来说,无痛分娩又是一笔额外的花销。

《机智的医生生活》剧照

我们接触的非婚妈妈一般分两种,一种是产妇原本有婚姻,但在怀孕期间分开了;另一种是有相对固定的伴侣,但年纪太小,还无法领结婚证的。如今活跃在大众媒体的单亲妈妈,大多都是经济和精神独立的女性,主动选择不领证,甚至连伴侣都没有,这样的单亲妈妈反而比较少。

在接收的非婚产妇里,我至今印象比较深的,是一个外地过来的18岁女孩,未婚先孕。虽然我们帮她完成了生产,但其实她是没有能力支付生产费用的。她面临的情况比较复杂,来的时候没有家人,只有一个从外地赶来的男朋友,男朋友还没有钱,孩子的生物学父亲则是产妇的前男友。

这个孩子虽然生下来了,但最后还是夭折了,因为孩子出生时才三十几周,算早产儿。早产儿一般都需要转到儿科医院进行后续抢救,费用非常高,可能一天就需要上万块钱,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。这名产妇根本没有这样的经济能力,只能放弃。当然,他们本身也不是很想要这个小孩,因为真的没有经济能力。

另一个印象比较深的,是一个子宫破裂的非婚妈妈。她有男朋友,但没有结婚,她应该是好不容易怀孕了,但因为之前做过一个子宫肌瘤切除的手术,导致她子宫上有个疤痕,在生产时突发子宫破裂,小孩在肚子里死亡。这名产妇的男友,按她的说法,年纪比较大,快40岁了,但他其实从来没出现过。她的家属也没有出现,我印象里,她最后是自己给自己的手术签字的。

我从业以来,非婚妈妈其实不多,最近几年可能会稍微多一点,但也许不是数量本身增多了,而是舆论讨论比较多,吸引了人们的关注。

流产与避孕宣传

但其实除了生育,我更想谈谈流产的问题。我们医院每年接收的流产孕妇都有几千例,接近妇产科的10%。来流产的孕妇也分几类,一种是有疾病,比如严重的心脏病或者血液疾病,医生会建议不要生产,这类孕妇不多,一年也就几个;另一种是自己不想养,或者在不想有孩子的时候怀孕了,这种情况的孕妇,各个年龄段都有。有的是年纪比较大,已经有过一个或两个孩子了,也有不少未婚的小女孩。

流产对女性的身体,有比较严重的危害,主要就是会影响之后的生育,包括一些妇科疾病。而频繁的流产现象,在我看来,主要是因为避孕宣传不到位,导致很多人的避孕措施不到位,意外怀孕,其中不少还是未成年人。

我甚至见过一个不到14岁的女孩,被家长发现怀孕,带过来流产。女孩是外地人,一个人在上海念初中。按照我国当前的法律,与14岁以下的未成年少女发生性关系,都按强奸处理,所以我们当时就报警了。根据女孩自己的说法,她并不是被强迫发生性关系,而是不懂得如何做好保护措施,才意外怀孕。这样的案例虽然不多,但是一旦出现,对女孩本人的身心伤害是非常大的。

《从不,很少,有时,总是》剧照

在我看来,我国现在在避孕方面的宣传还是不太够,有一些避孕方式,比如药物、放环等,但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。避孕套如果全程规范使用的话,有效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几,但是一般人很难做到很规范,那么这种时候,避孕套的防护效率就降低到了百分之六七十,这个常识很多人也不知道。甚至,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避孕套怎样正确使用,这也是宣传不到位导致的。

而且,其实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避孕方式,需要通过一些检查,结合检查结果和自己的身体素质,由医生给出建议。大部分人并不了解,医院的妇产科是有帮助大家选择避孕方式的职能的,医院也有专门的计划生育部门,所有的妇科医生都会经过这个部门的相关培训,考取资格证。

所以,只要来妇产科挂门诊就可以咨询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避孕方式,决定到底是用避孕药、避孕环,还是避孕套,或其它避孕方式。只可惜,一般除非流产的女性,几乎没有人会专门跑来咨询如何避孕。

从我们的临床经验看,各个年龄段的女性,其实不太在意性教育,在避孕方式上受的教育也很不够。我觉得性教育主要应该在学校进行,尤其应该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做。社会上的宣传,触达的人群范围肯定没有学校那么广。

《性爱自习室》剧照

虽然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国家在学校性教育方面作出的尝试和努力,之前也有出过性教育的教材,但是社会接受度不高。我觉得至少应该先在学校里给大家做一个初步的普及,让大家有一个意识,并且如果后续还想了解更具体的避孕知识的话,知道该去哪里寻找信息。

近几年我就发现,大家去做产后护理的意愿就已经越来越高了,很多家庭都会选择在孕妇生产后,去月子中心去做产后恢复,这跟月子中心最近几年的宣传很有关系,毕竟它是一个有经济利益的产业。相比之下,避孕知识不可能得到那么多的商业宣传,只能通过妇保所的科普宣传,或者通过媒体来起到宣教作用,但是这种科普信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收到。

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,我看到过形形色色的跟生育相关的故事。我很希望,在未来,那些想要生育的人能得到社会、政策和医疗上的支持、照护,而那些不想生育的人,则可以有充分的知识,保护自己免于受到意外的伤害。